今日大公文匯刊出社論文章《輸入外勞 何以南轅北轍?》,指出在輸入外勞問題上,勞資官三方意見明顯地南轅北轍,分歧立現。唐浩為表示高度關注政府繞過勞顧會的形式輸入外勞。文章亦指出分歧本應可以避免,且從中能夠找到一個共同利益的平衡點,就能夠得出一個各方都能夠接受的共識。
講真D | 輸入外勞 何以南轅北轍?
政府鑒於目前勞動力市場人手嚴重短缺的窘迫現實,特別是建築、運輸、安老、護理等行業的人手短缺,直接影響到行業發展與服務質素的提升,在徵詢業界意見後決定引入外勞。政府的有關決定一如預料,遭到行業界別的強力反對,以至於在輸入外勞問題上,勞資官三方意見明顯地南轅北轍,分歧立現。究竟應該如何檢討審視這一關乎本港未來可持續發展並確保社會和諧運作的棘手問題呢?若然各方都能夠不局限於各自所在的行業與位置,而是從香港社會發展的整體需求出發,並且能夠從香港社會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大局出發,甚至從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大局出發,分歧本應可以避免,且從中能夠找到一個共同利益的平衡點,就能夠得出一個各方都能夠接受的共識。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3月29日在立法會表示,政府有意針對明顯人力不足的行業,積極考慮制定「特別計劃」輸入勞工。話音甫落,香港建造業總工會副理事長唐浩為即表示,高度關注政府會否再推出特別計劃以繞過勞顧會的形式輸入外勞,並稱政府以往在處理輸入外勞時,均會與業界商會及工會溝通,經勞顧會審批的機制也是行之有效,認為倘若不問業界意見,便再設特別計劃,是破壞勞資官三方關係。他甚至聲稱,「如果今次你話要繞過我哋,唔睇工種缺幾多人,就推出措施,我覺得比較倉促。」
在新一屆政府全面啟動以東部人工島及北部都會區為核心的大型基建工程計劃之際,建造業工人長期短缺的現實問題更形嚴重,建築行業如紮鐵、泥水、混凝土、模板等工種,在本地年輕人還有更好選擇的情況下,確實面臨着嚴重的人手短缺,部分工種甚至日薪高達3000元仍然請不到人。在大大推高本港建築成本的同時,嚴重耽誤了工程工期,直接阻滯了社會發展。
輸入外勞理所當然地遭到勞工界的強烈反對。工聯會理事長黃國強調,一個行業是否要輸入外勞並不能簡單處理,要看三大數據和實際情況做判斷。黃國列出三大數據,包括失業率、勞動參與率和工資水平。有了這三個數字,還需要看實際情況:「例如運輸業工資水平在2.4萬元,但呢個係每日工作11個鐘先有,如果做8個鐘其實只係得萬幾蚊。」但據媒體報道,一位印裔司機,可能確實很勤力,月入近5萬,以一人致力養活全家四口,似乎也是「綽綽有餘」,說明類似以體力支出為主的勞工行業,若果勤力肯捱,收入並不很差,甚至出乎意料地高。
至於同告人手短缺的餐飲業,自由黨立法會飲食界議員張宇人就建議,可考慮先輸入2,000人以減輕本地員工壓力。在這個問題上,工聯會則建議首要應該鼓勵本港約50萬家庭主婦出來做事,融入社會。
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早前討論政府擬第二季推出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容許所有院舍輸入合共7000名護理員事項,政府會就特別計劃的實施安排諮詢勞工顧問委員會及院舍業界,並會在敲定特別計劃的實施和運作細節時適當考慮收集的意見,以期於明年第二季推出特別計劃。有議員就批評當局在疫情下一度放寬院舍輸入外勞,如今再推特別計劃如「賊佬試沙煲」,明言資助院舍未有足夠人手是因為未做好招聘及培訓工作,表明反對院舍輸入外勞。本港即將有兩大社會服務項目落成,即古洞北福利服務綜合大樓及小欖綜合康復服務大樓,將分別需要1000多個護理員。短時間從哪裡招收這2000護理員?難道動員50萬家庭主婦中的部分人山長水遠地區兼職?顯然不現實。
工聯會黃國則指院舍無法請到人,最大原因是「人工低、無前途」,促當局考慮提升護理員的工資中位數再作招聘,之後再考慮輸入外勞。實政圓桌田北辰也提到,現時院舍工作的資歷架構,令年輕人無太大晉升機會,建議增設「高級保健員」,吸引年輕人入行。
其實,勞資兩方爭議的最大焦點即是資方不願行業薪酬持續上漲,勞方擔心輸入外勞拖低本地薑的收入。若果各方能夠就薪資標準達成一個彼此能接受的共識,相信輸入外勞並無問題。參照政府引入外傭的相關政策,若勞資官三方能夠評估行業薪資水準,並制定一個稍微精確的行業薪資架構,明確外勞的薪資須不高於某一標準,確保本地工人可以較為優越的待遇從事相關行業,自然會達成皆大歡喜的共識。
香港要發展,基建不能慢,且隨著社會步入老齡化,安老養老勢必成為一個涉及你我他共同利益的社會問題,本港年輕人無意從事建築地盤及安老行業,這是不爭的事實,當局亦不可能趕鴨子上架,就算相對的高薪也未必吸引到足夠人手。在這種情況下,輸入相關行業的外勞已是避無可避的必然選擇。雖然早前傳出醫管局有意引入大灣區2000名護士,最後不了了之,但醫護短缺的問題始終存在,醫界為維護自身的高薪利益,反對引入海外醫生,但單憑自己加班加點就能解決人手短缺問題嗎?所以,問題的焦點,應回歸社會整體利益,回歸香港社會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大局。
各方若能理性地看問題,而非僅僅局限於本行本業,甚至不局限於簡單的選票,輸入外勞本就應該是一個不成其為問題的問題,台灣有2300萬人,依然在不斷輸入外勞。今次疫情,新加坡外勞更成為焦點,說明外勞在各地是一個普遍現象。香港又何必如此執著地拘泥於一行一業一人一議呢?若果一如既往地各說各話、吵吵不休、議而不決,又將如何達至以結果為目標的良政善治呢?與其在爭議中等待,不若在試行中檢討修正。
外部連結:《輸入外勞 何以南轅北轍?》